乒乓球成为国球,与一个人,一场事件,一个比赛有关。
一个人自然是容国团,开创了我国乒乓球“快、准、狠、变”的近台快攻技术风格,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也是新中国首位世界冠军。
一场事件则是小球推动大球转,著名的乒乓球外交,一个比赛则是世乒赛,现在的世乒赛基本被中国队包圆儿了,是大家心中所向披靡的王者之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在以前却并非如此,《中国乒乓》讲得就是一个关于“失败”的世乒赛的故事,也借着失败而后生的逆袭告诉所有人“全民乒乓”的时代是如何开启的。
《中国乒乓》是邓超和俞白眉的再次合作,第二次放弃喜剧,转而拍一部正经电影。
这一次,他们达到了水准之上的水平,让《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成为了一部适合春节档的合家欢电影,可惜撤档了,改到2月17日再次上映了。
黑泽明曾说过:“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既有趣又容易理解。”
《中国乒乓》的有趣体现在反差式搞笑,丈夫戴敏佳身为主教练,在外面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是一家之主。
可回到家后,被妻子王盈一脚踹下床,大气也不敢喘一下,一前一后的预设式包袱,抖得干净利落,合情合理。
片中的笑料源于戴敏佳“怕”老婆,而他之所以“怕”,是因为妻子的付出。
戴敏佳在国外时,一家人住着大房子,生活很是优渥,回国后挤在狭窄逼仄的房子里,妻子没有过多抱怨。
丈夫首次夺冠失利被问责、谴责,她不惧怕领导,含泪维护丈夫,替丈夫说话,为丈夫解释,给予丈夫生活之外的支持。
在丈夫最迷茫,最关键的时候,妻子让孩子在电话里讲“飒”,用自己名字“盈”同“赢”的谐音梗来鼓励丈夫,做他最坚实的后盾。
事业与家庭从来能很难两头都照顾的到,忽略哪个都心有不甘,正是这种充满爱意,理解的“怕”才让电影变得有趣,不落俗。
至于容易理解,《中国乒乓》是春节档最通俗易懂的影片。
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叙事方式,也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术语,讲得还是一个人所共知的故事,观影上没有一点门槛。
老一辈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时代的痕迹,岁月的情怀,如那时候物质匮乏,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为运动健儿们加油助威。
中年观众能够从邓超和孙俪在片中因事业而变化的相处模式中产生共鸣,年轻观众则看的是热情澎湃的比赛与锲而不舍的毅力。
但照顾到每一个年龄段的观众,也意味着某些地方会有不足的隐患。
《中国乒乓》的类型属于体育题材,这类电影不好拍,尤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体育类型片更难拍。
一方面是因为稍不留神就会拍成只有煽情与喊口号的套路电影,另一方面是因为观众都知道过程跟结局,再引起他们的兴趣,需要创新。
如果一味地展现比赛画面,那还不如直接看录像,要是只在乎挥汗如雨的刻苦,便会让电影变得沉闷无聊,邓超的选择是鲜为人知与以点概面。
如为了给队员配备先进的训练设备,戴敏佳带着队员们出去找老板拉赞助。
本来都是国之骄子却在酒桌上成为了一个个“小丑”,为老板们表演拿锅打乒乓,现场翻跟斗,暂时放下了自己的脸面。
他们这么做为了四个字,扬眉吐气,因为只有成功夺冠才能让所有的轻视、辱骂一扫而光,才能对得起流过血泪汗水与被踩在脚下的尊严。
而夺冠就需要先进的分析设备,这是一个怎么逃都躲不开的循环,这也是对“究竟是什么样的终点,才配得上一路的颠沛流离”的最好的回答。
以往我们对球员的印象都是场下拼命训练,场上光彩照人,很少看到他们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在《中国乒乓》中,邓超在剧情上加这一段,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无需过多台词,观众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心酸。
当他们在赛场上喊出“飒”,再结合当初的点头哈腰,情绪由低到高,心底的那股因他们夺冠而来的燃便成了真情实感。
正因为这种恰到好处的改编,让《中国乒乓》中的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人的存在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国乒男队新五虎被冠以“残兵败将”的称呼。
老的老、小的小、伤的伤、瞎的瞎,他们的未来和人生似乎没有一丝光亮和前途。
戴敏佳两年夺回斯韦思林杯的豪言壮语并未兑现,队员们哥德堡世乒赛的旅程也不是满载而归。
质疑声、谩骂声不绝于耳,各种危机一拥而入,倘若他们此时选择放弃,也许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的名字,而是这一场惨痛的失利。
但所有反败为胜的战役,都是从危机关头拉开序幕的。
戴敏佳面临下课风险,球员们投票让他留下,互相信任与团结一心,铸就了1995年世乒赛荡气回肠的男团决赛,以及他们的涅槃重生。
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于选择,在于对得起自己,在于拥有一番成就,回首往事时,不会因当年的一时退缩而后悔莫及。
就像电影中所提到的那样,“献给每一个人不被看好的人”。
《中国乒乓》激动人心的精髓也在此,拍得是国乒重回巅峰的故事,其实讲的是每个平凡人的励志之路。
在走向成功之前,没人能预知未来是什么样子,只有不停地攀登,过程中有过不甘、放弃、愤怒、失败,但挺过去就会有繁花似锦,这就是普通人的热血。
这也是《中国乒乓》片尾寓意的升华,上一代人慢慢老去,但他们决不轻易放弃的精神与应对困境的方法却传承了下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