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深圳新闻网2023年7月20日讯(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5大方面提出19项工作措施。
《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广东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基本建立,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均等化水平提高,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13个省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各建成至少5个目标明确、权责清晰、有效运行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实现零的突破。
到2027年,广东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乡村教育独具特色,乡村学校“美而优”,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各地普遍建立一批城乡教育共同体,力争3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标准,4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有效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培育一批特色优质普通高中,创建一批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县域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在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县域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方面,《行动方案》显示,广东将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结构,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进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力争全面消除普通高中56人以上大班额,鼓励支持乡镇小学加强午餐供应、强化校车运行保障,并实施普通高中分类改革,强化地市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统筹,培育创建一批特色县中。
在强化乡镇学校联城带村功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面,《行动方案》提出,着力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健全乡镇学校管理模式,创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具体而言,广东将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三所学校”质量提升工程,集中力量向其增加资源投入以补齐短板,并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批13个省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试点创建至少6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
在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方面,根据《行动方案》,广东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城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行动方案》明确,广东将深入实施“公费定向培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银龄讲学计划”等系列政策,为乡村学校精准补充优质教师资源;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教师全员轮训计划,深入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其中,深化和巩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成果。对民族地区、寄宿制、承担较多教学点管理任务等的乡村学校,按一定比例核增编制。同时,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实施选优配强乡村校(园)长工程,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并且,全面落实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两个不低于或高于”政策要求,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范围,支持乡村中小学按规定设置“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教师中高级岗位,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在着力构建县域良好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育人成效方面,《行动方案》强调,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健全特殊群体教育关爱机制,发挥乡村学校教育浸润作用。广东将严格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十不得一严禁”要求,重视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教育服务体系,确保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同时,健全控辍保学常态化监测机制,“一人一案”及时跟进劝返复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加强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双向融合。
在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高质量赋能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行动方案》指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础支撑,支持高校开展科技服务。广东将引导推动职业学校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水平专业。推动各地依托产业园区,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
广东还将建设乡村振兴相关高水平专业群或示范专业,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农林牧渔专业,设立农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技术等专业点,按“适农”要求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强化基层订单定向医学生专项培养行动,培养一批高素质基层医生。并且,支持高校以提升县域特色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竞争力为重点,组织创新团队主动对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需求,促进学科、人才、科技与产业紧密衔接互动,解决一批产业“卡点”和企业发展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