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来临之际,除了辞旧迎新的喜悦,让“中国碳票第一村”福建省三明市常口村村民感到开心的就是领到了14万元的林业碳票现金分红,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装进了老百姓们的口袋里。入选“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优秀提案的短视频《“碳票第一村”空气变现记》,正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资料图】
本期“创作计划大家谈”,解读中国工作室邀请到了《“碳票第一村”空气变现记》的导演庄严,一起分享背后的故事。
△《“碳票第一村”空气变现记》导演庄严
问: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材?拍摄常口村故事的初衷是什么?
庄严:我们团队一直比较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类的题材,每年都会制作这类题材的短视频。以往我们较多聚焦在湖南省内,比如洞庭湖麋鹿、江豚的保护,张家界的大鲵保护等。《“碳票第一村”空气变现记》走到了省外。这条短片是2022年,团队为电视理论片《思想的旅程》“青绿”这一集制作的,主题是新时代十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在策划阶段,我们就广泛在全国寻找拍摄题材,选择常口村,最初是因为这个村子有“中国碳票第一村”的名头。我们和当地充分沟通后,发现这个名头背后,有着二十多年的坚持。当地碳票如何交易,企业如何参与,村民如何受益,我们好奇的问题,也是成片集中的三个点。
△《“碳票第一村”空气变现记》剧照:企业进山考察
问: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么?
庄严:印象最深刻的是拍开场的镜头,我们想拍“渔舟唱晚”的感觉,就把这个镜头放在了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场拍,也是希望这个镜头能成为这次拍摄惬意的收尾。当天我们就坐在水边,看着夕阳一遍遍拍,因为快收工了,所有人都不着急,打渔的村民也乐呵呵地跟着无人机一趟趟走,那时候村里没什么人,看着太阳一点点下落,突然就有一种松弛感,也莫名让人想到了《赤壁赋》。
踩点的时候也很有意思,常口村党支部书记邓万富很爱爬山,熟悉山里的每一条路、每一种植物。拍摄的前一天我们去踩点,他带我们爬了一座他最爱的山,爬到一半,他兴致高昂,我眉头紧锁,摄像叫苦不迭。那座山过于“野”了,空间很紧,拍出来很可能不好看。当时摄像背着沉重的设备爬“野山”也实在很辛苦。但换一座山不仅体力上要再来一遍,而且很有可能时间不够了。所以当时下山的心情真的很糟糕,但现在想起那时候眉头紧锁的样子,也觉得很有趣。其实拍摄的过程总是很赶很紧张,但是回忆起来,还是很有意思。
问:《“碳票第一村”空气变现记》的内容安排非常紧凑,在内容编排上是如何考虑的?
庄严:这次由于我们的拍摄时间比较紧张,体量有限,内容比较紧凑,其实这个题材值得更大的容量。内容编排上,我们希望在纪实性的基础上也体现趣味性,所以这条短片是三段式的设计:村民算账、企业考察、张榜公示。分别对应村民如何受益、企业如何参与、碳票如何交易这三个问题。
△《“碳票第一村”空气变现记》剧照
从策划阶段我们就先设想了以村民算账开场,到村里之后也发现大多数村民虽然都知道碳票能卖钱,但确实没有算过这笔账,这一部分就确定下来了。后面两部分是在村委会开会确定的,和村支书聊天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企业一般找到村里时意向已经很强烈了,村里一般也会先评估企业资质,然后带着企业进山转一圈,商议碳票价格。就在我们进村前不久,刚好又有企业向村里表达了意向,后面我们和企业沟通,他们也愿意出镜,所以这部分就比较顺利地定下来了。
至于张榜公示的部分,由于时长原因在剪辑过程中被拿掉了,部分镜头融到了村民算账的部分。在拍摄时也确实是有遗憾的,因为听不懂当地方言,所以在抓实况的时候有些失了章法。
问: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创作短片过程中的感悟吗?
庄严:我们拍的时候村里没有什么外人,所以最大的感悟是旧与新的碰撞,村里很新,但村里的人情很旧,还有一种很珍贵的朴素感情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比如,我去你家拿把椅子,你来我家拿张桌子,大家之间交往是很随心的。
与之对应的是反而是“闯”入村里的我们,身上的一些“城市病”,一边表现冷淡,讲究“边界感”“分寸感”,一边难免会觉得无聊,渴望温暖。我们在村里的几天谈不上治好了精神内耗,但能明显感觉到这种传统带来的自在。
△《“碳票第一村”空气变现记》剧照:村民在算账
这个对比中没有谁好谁坏,我们在村里的时间也比较短,终究是要离开。但某种程度上来说,村里就像一个“桃花源”,给了我们一种新感觉,也是提醒,当然,这是片中没有呈现的。
再联想当下,现在我们渐渐走出疫情的阴影,但人与人之间的膈膜,在某些生活习惯中还存在,甚至可能被固定下来了。如果有可能,我们还是要回归到亲密关系中去,试着让自己不要那么紧张,柔软下来,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也是新的一年我对自己的祝愿。
问:我们不缺乏好的故事题材,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能谈一谈您的理解吗?
庄严:既然提“讲好中国故事”,那就要区别于以前的叙事方式,少一些宣传说教和直给的结论,这样更经得起受众和时间的检验。
现在的观众是看着电视、刷着手机长大的,更不用说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众多能产出优质内容的自媒体创作者,他们是非常懂“套路”的,当不真诚、信息量低、过于煽情的内容出现,他们自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关闭或者倍速播放。
文化有差异,但是人性是共通的。我更倾向于讲述平实的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关于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故事,至于我拍的故事是不是足够好,我尊重观众的评断,也希望观众尊重自己的感受。
+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何茂鑫
特别鸣谢导演庄严及其团队对本文的贡献